整个泰昌十七年和如今这泰昌十八年的前半段,大明已经开始被蒸汽机所推动。
黄河大铁桥、京武铁路,还有需求量越来越大的蒸汽机、各种其他机械,都对钢铁产量提出了新要求。
奉天皇极殿里,总管官产大臣王德完、官产院机械司总司肖德和、博研院掌院王徵和二皇子朱由柱都在朱常洛面前。
“在遵化那边呆了两个多月,什么感受?”
朱常洛先笑着问二柱子。
朱由柱已经是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他幼年受启蒙,在朱载堉和博研院一众供奉的熏陶下成长。如今虽然还只是后世刚刚开始读高中的年纪,却已经拥有了这个时代最好的自然科学底子。
过年后随王徵一同前往遵化、承德,既是一次游学,也能增长他对具体科技实践的理解。
“回禀父皇,儿子领悟颇多。”朱由柱现如今也稳重了一些,眼神亮亮的,又有些沮丧,“没想到实际用起来,工程师们还有那么多难关要攻克。在铁厂那边……”
他先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见闻,朱常洛只是耐心听着。
这是好事。他首先有了理论的底子,接下来就该接触具体应用了。
等他说完了,王徵才说道:“正如二皇子所言,难关颇多。”
他看了看王德完,随后继续说:“官产院这边催得紧,但如今首要是把蒸汽机用好。煤矿、铁矿,开采应用还好说。但大铁桥既然得通火车,铁路所用铁轨、火车车轮车架都要有更好用的钢铁。还有军工园那边,院士们对弹道、空气阻力有了些成果,如今枢密院又想着再研制打得更远更准的新炮……”
他一脸愁容,这些需求最终都落到了博研院头上:大明需要更加先进的钢铁冶炼工艺,既提高品质,也扩大产能。
朱常洛看着他已经呈奏上来的进展,还有需要攻克的难关、所欠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