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宜兴县城外的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这里一贯是一个商贸枢纽。
闻名遐迩的宜兴紫砂器便是通过这里的港口装船,再通过太湖及江南密集的水网销往各处。
在周铁镇不远的下邾,则是一个更加小一点的小镇。
它虽然小,影响力却更大一些。
一是宋时苏轼路过此地听到朗朗书声,题了个“儒芳里”,寓意“孺子可教、儒风芳菲”。
二是从嘉靖年间之后,这里科举入仕者也渐渐多起来,下邾街道上的一座桥名为“儒林桥”,足见此地“以文兴族”的士风志气。
三是这里有一个三槐堂王氏,祖上王祜便是宋太祖时的兵部侍郎知制诰,后来又有一支迁居至此。宜兴三槐堂王氏这一支的祖上王皋曾官至太尉,与岳飞交好,族谱之中甚至仍留有岳飞题跋。
这三槐堂王氏源出太原王氏,此后却是王姓之中繁衍最大的一支,天下不知多少王氏冠以三槐堂的堂号。譬如那王守仁,就是余姚的一支三槐堂王氏。
而宜兴下邾的这一支三槐堂王氏,如今却实际掌握着宜兴不小的紫砂器份额。宜兴紫砂器是从正德年间开始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经过嘉靖一朝的发展,宜兴窑厂已经“于四方利最薄,不径而走天下半”。随着功夫茶的逐渐兴盛,紫砂器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已经在迅速取代一些瓷壶、茶盏,已经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姿。
这一时期,出现了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名壶四大家“。而到万历年间,又有了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这“三大壶家妙手”。另一个名叫李养心的名家,则以匣钵装烧法制出不少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
如今的宜兴紫砂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名匠借鉴历代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早就引得江南士绅心动不已,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