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想离开山区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锚定效应,另一个就是认知比例偏差。
当然,可能那些买卖女性的坏人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操作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比例偏差。
比如刚被拐进去,大部分女性都清楚接下来的命运是什么,丢失贞洁,被迫嫁为人妻,多数情况下都会死命反抗。
然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天天挨打,每天被揍得鼻青脸肿。
起初嘴上还嚷嚷着要报警,要回家,结果等待自己的就是一顿毒打。
久而久之,之后怕了,嘴上也不喊了,心里的希冀可能就从回家变成了能够不要挨打。
这时候,某天,对方突然来一句,你只要今天乖乖和我上床,我就不打你了。
虽然很残酷,但大部分人真的这时候会选择放低底线……
然后,时间长了,某天对方再来一句,只要你给我生个娃儿,我就让你回去。
再之后,某天,对方说娃儿满月之后,我就让你回去……
人的阈值很难突破,但底线很容易贯穿。
在一步步降低底线的过程中,人就产生了认知比例偏差,明明一开始被拐卖,目的是回家,是哪怕玉石俱焚,也要留的清白在人间。
结果对方起初根本碰都没碰过自己,只是打。
在毒打之下,某天的上床邀请中,自己突然觉得,这好像比起被毒打一顿要强太多。
于是第一次主动降低了底线。
从这一刻开始,底线的放宽,就代表着开弓没有了回头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被拐卖的女性,在日积月累的时间沉淀后,即便是后来获得了自由活动的权利,获得了逃出去的机会,但还是选择了留下。
就算是后来有机会走,也不愿意走了。
底线是自己降低的,习惯了之后一步步继续降低底线,到最后,彻底适应了某个身份。
起初心底唯一的念头离开,就在一次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