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形式的日文名也极有宿命感和时代感。
比北川秀更早一批出生的50、60“团块世代”里,不少人的名字都采用了这类日文姓氏+海外名的模式。
譬如杰尼斯事务所的杰尼斯·喜多川,还有麻生真由美文抄的原历史“治愈系天后”吉本芭娜娜等。
因为这一时代的人,他们自己,还有他们的父母都深受战后时代的氛围影响,因战败而对自身和民族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不自信。
外加那位五星上将的长期统治。
他们就开始自我催眠和奴化了。
将名字西方化,就是这种体现之一。
除此以外,在社交和工作中频繁使用英文词汇,将公司里的花名用英文名替代等,都是属于被西化的现象。
表层看,这好像是和国际接轨,骨子里,其实就是民族不自信。
用村田卡夫卡这个主角名,再写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必然会让日本读者们产生极强的宿命感。
另外,依旧采用了北川秀最熟悉的多线并进叙事模式。
这一写作技巧从《奇鸟形状录》、《刺杀骑士团团长》起,他便在反复使用和完善。
到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时,这种写法已经被日本读者广泛接受和喜欢,甚至有不少作家也跟着模仿了起来。
这次的双线模式,北川秀沿用了原著一些设定的同时,又增加了不少更契合现在这个日本社会的内容。
譬如村田卡夫卡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被挪移到了泡沫经济时期,而中田聪则生活在最残酷的二战末期。
强烈的时代差异和对比感一下子就把两名主角的宿命感和矛盾感拉到了最满。
村田线里,村田卡夫卡在15岁的时候被母亲抛弃。
但他又对父亲厌恶至极,便独自一人来到了陌生的小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