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一人之下:我开启了神话纪元 > 第四十章 九序心法,逆生虚空!

第四十章 九序心法,逆生虚空!(10 / 11)

有任何依凭,那么色即是空,不空即空。

第八序功夫,以身太虚,虚太虚之虚,体太虚之体,便意味修炼者心中还有“虚空”这一实体,也还不能完全摆脱“虚空”这一实体,还需要依托“虚空”这一实体,这就是着相了。

便如庄子论《逍遥游》,指的是没有任何凭借、依托的绝对自由的境界,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御寇,都是有所依托,都需要藉助大风的力量才能飞行,没有了风力的帮助,也就不会有这些异于常人之表现。

鲲鹏万里,对常人来说已经是神乎其神的事情了,而对修道的人来说,却尚未进入最高的、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

虚空粉碎,则身无其身,也即庄子所说的物我两忘,无物无我,在内无我,在外无物,内外皆空,这才是“真空”。

《性命圭旨》上有一首诗诀,算是恰如其分,诗曰:“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然……

到了虚空粉碎之境界,则无物无我,但,既然已经达到无我之境,那么自然也就无思无虑、无意无为、无声无臭、湛然而静、寂然不动。

那么,又何来“以证极则”?

有“极则”,而且需要去“证”,这些纯粹都是有思有虑的思维活动,那岂不是与“虚空粉碎”自相矛盾了?

甚至可以说,既然需要用文字来表述,那便是有为法了,就已经有了“色相”,不能称之为“虚空”。

对此,“三教先生”有解:

“岂其有则也,而必曰则者,何欤?岂其有证也,而必曰证者,何欤?极之一字,且不得而言矣。而曰则曰证,特借其言以发明之尔。”

便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因此可以说,“以证极则”,乃是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