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领要更大。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1+1=?
这个数学题随便让一个上过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清晰说出答案。
但如果在乔喻设计的这套公理体系下,因为n(1)={n_α,β(1)i(α,β)∈所有模态空间},n(2)={n_α,β(2)i(α,β)∈所有模态空间}。
所以这个等式就成了:n_α,β(1)⊕α,βn_α,β(1)=n_α,β(2)
如果带入模态参数,那么还能变形为:n_α,β(1)⊕α,βn_α,β(1)=n_α,β(2+δα,β)
一旦在周期性的模态空间中,还能得出n_α,β(1)⊕α,βn_α,β(1)=n_α,β(0)的结论。
因为这代表着1+1会回到“零”的模态值,形成模态空间中的闭合结构。
等等……
所以如果一定要给1+1在这套公理体系下一个通解,那就是:n(1+1)={n_α,β(1)⊕α,βn_α,β(1)i(α,β)∈所有模态空间}
让普通人来看,显然这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但对于一个数学家,尤其是一个研究数论的数学家而言,只感觉这特么的太灵活了!
不同的表达式直接代表着不同的层级结构,以及数学家想要赋予其的意义。
这意味着未来论文中,不需要再去自定义一堆赋予其特别意义的数学符号,把所有的数学构造都统合了起来。
要知道在传统的数论研究中,很多时候作者为了表达一个具体现象或问题,就不得不为特定结构自定义一套符号或定义,既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也不利于普遍推广。
没办法,传统的数学分析就是这么玩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自定义框架。
但如果乔喻真能把这个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