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了。投入少,见效快,不需要几千上万人的工程师团队,去攻克成千上万的工程难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硬件不重要。但乔喻觉得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那些专业的人去做。他做的事情则更有意义——在现有硬件的条件下,压榨出硬件的每一丝潜力,给出一个最优解。
这才是一位优雅的数学家应该干的事情。
总不能让他也去傻乎乎的疯狂试错吧?如果去深究人类工程发展史,就会发现这就是一部疯狂试错的历史。
而且任何工程发展都是这样,无一例外。航空、航天、芯片、电力乃至基建……
只要善于总结归纳,再加上一点点运气,试错足够多之后,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想想都觉得这并不唯美。
这也是华夏工业体系能发展到如此规模的原因之一。
人又多,还花了几十年还普及了教育,再加上内卷文化,一个项目几十上百个实验室同时去试错,效率想不高都难。
虽然这一过程中,肯定是造成了不少资源浪费。但总体结果还是不错的。
起码小破球上起码百分之五十的制造业生产力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甚至获得了“工业克苏鲁”的怪誉。
微软挑选这个时候突然发布芯片,甚至都不给自家一点点准备时间,乔喻自然能断定,这是兰维尔·昌德拉在跟他谈完之后,跟公司上层紧急交流之后的结果。
不过考虑到他跟兰维尔·昌德拉谈判完都已经快凌晨五点了。他们还有精力召开一场高层会议,并快速做出决定,让乔喻不得不佩服这些高科技公司高管们的敬业精神。
真的,以后谁再跟乔喻说欧美的科技公司不用卷,乔喻一定要唾他一脸。
凌晨四点多还坚守在第一线谈判,谈判完之后还要去汇报、开会、做决策……
也许微软高层不知道纽约凌晨四点街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