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不仅在长安安插眼线,还将触角伸向了周边的州县。
李承乾的密探们扮作普通百姓,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售卖货物,实则留意着朝廷的军事调动。
或是在官员府邸附近摆摊,打听政治决策以及对洛阳的下一步计划。一旦发现朝廷有不利于洛阳的举动,便立即通过暗号传递消息,快马加鞭向李承乾汇报。
在经济领域,双方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朝廷暗中对潼关以东的地区实施经济封锁,限制物资流入洛阳。
在边境关卡,对运往洛阳的货物进行严格检查,以各种借口扣押、没收可能支持李承乾势力的物资。那些满载货物的马车被拦在关卡前,商人们焦急地解释,却无济于事。
官员们板着脸,仔细翻检着货物,稍有可疑便将其扣押。
而李承乾则鼓励潼关以东的百姓发展本地经济,推行新的商业政策,扶持本地商人。他下令在洛阳周边设立集市,促进贸易流通,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对外部物资的依赖。
文化方面,长安的文人墨客们在朝廷的暗中支持下,撰写文章、诗词,抨击李承乾的新政与新学,试图从思想上削弱他的影响力。
他们在各大书院、诗社中宣扬正统观念,贬低洛阳方面的变革。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儒在书院讲学,激昂地说道:“太子推行的那些新学,背离了圣人之道,实乃歪理邪说。我等身为大唐臣子,当捍卫正统。”
洛阳的文人则针锋相对,以笔为剑,为新政与新学辩护。
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描绘新政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呼吁人们支持李承乾的改革。
一篇篇文章在民间传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百姓们的思想也在这场斗争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之所以李承乾突然在读书人中有了地位,说到底还是暗中投靠他的世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