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做了不少准备。”
“我等可先等等看,看看太子这番改制,会带来哪些影响。”
房玄龄补充道:“我们也可在朝堂上对太子的教令进行商议,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若能让太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修改教令,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褚遂良语气尖锐:“可要是太子固执己见,拒不悔改呢?”
长孙无忌随意回道:“真到了那一步,我们再向陛下禀明情况。但在此之前,我们务必保持冷静,不可自乱阵脚。”
中书令杨师道开口道:“诸位,太子此次推行科举改制,虽然方式欠妥,但废除投行卷、推行糊名誊录之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举舞弊的问题,对寒门子弟也是一件好事。”
“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从支持改制的方向出发,与太子沟通?”
褚遂良神色不悦:“杨中书这是在为太子说话?”
“太子违反朝廷法度,这是原则问题,岂能因改制有益就视而不见?”
杨师道对此也不生气,平和回道:“褚大夫,我并非为太子的行为开脱。只是如今教令已出,若我们一味反对,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我们可以在肯定改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建议,引导太子走上正轨。”
长孙无忌赞同道:“杨中书此言有理,我们身为朝廷大臣,目的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与其与太子针锋相对,不如以大局为重,寻求解决之道。”
杨师道显然已经有站位太子的意思了,只是现在并不能表现得太过明显。
私下里,杨师道跟太子之间也没有接触。
但是赵节可是杨师道的继子,这里头还是没点说法,谁信啊。
至少褚遂良是不信的。
次日朝会。
李承乾刚上座走完流程。
礼部尚书李纲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