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海拔更高、地形更陡峭的山地田野,则动用水车、牛马、人形牛马等力量,将海水大量运上高地,再倾泻在田地里。
由大明来的工人监督,新罗百济等地的民夫出力,军队协助。
一副军民鱼水、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的劳动景象,如果不考虑这毁田灭地的本质的话。
…………
这样的情景,发生在倭岛的各个角落。
由于倭国半中央集权、半地方部落的散装国家体制,在都城被焚、高层被斩首、天皇下落不明以后。
倭国内部的各个“国”便陷入了各种各样的状况。
这些叫“国”的政治实体,比如什么大和国、武藏国什么的,类似于大唐大明的“州”一级行政区划,但是又比州享有更大的自治权。
自治权包括不限于:造反权、拥兵权、战争权,等等,什么财税铸币权还得往后稍稍。
因此,在自家首都突然从地图上消失以后,这些“国”的领主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惊慌失措的,有痛哭流涕的,有欣喜若狂的。
当然,更多的则是疑惑不解:发生甚么事了?怎么一觉醒来,大明天兵就杀过来了?
就这样,散装的倭人被各个击破,一网打尽。
先是李世绩的军队把他们屠一遍。
去军事化以后,再由薛万彻的工程队在他们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让这片土地长期盐碱化,彻底断绝发展的道路。
而在这场毁灭倭国农业的大工程中。
出力最多的,居然是倭国本地人。
明军本来对他们没什么好脸色的,应该上餐桌的东西。
但也没办法再重演一遍难波城的事例,把他们全部都图图了。
毕竟人是字面意义地杀不绝的。
所以,明军一开始只能无视之,当他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