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的这个时机正好。
倭国正处于中央集权了、但没有完全集权的过渡阶段。
地方自治已经在瓦解的过程中,而中央王朝的权威还没有完全树立。
在其最虚弱的转型期,被大明天兵狂暴鸿儒,粗暴地打断了进程,导致其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战场上,明军摧枯拉朽,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城邦,歼灭的敌军以数万计。
只要不考虑日后的统治问题,华夏的军队可以打得比草原蛮族还要奔放。
将一切没有搞清楚状况、敢于与明军兵刃相向的倭人地方武装和豪族家丁,跟砍瓜切菜似的全部消灭。
而己方的伤亡是个位数。
因为战斗而损失的兵力甚至比日常训练还要少。
而在战场之外,大明的进展同样顺遂。
“引海淹陆”的工程,完成得比工部的预期还要早得多。
海量的海水倒灌,将成片成片的良田退化为几乎不适合任何植物生长的盐碱地。
这当然离不开倭人平民的倾力支持。
为了讨大明太君欢心,抢到一张去大陆的船票当二等公民,不惜大肆糟践耕地。
反正大家都这么干了,谁敢有疑问,那未免也太不会“读空气”了。
很快,大明的征倭之战,来到了收尾阶段——
强制倭人迁徙到大陆。
大批生活在内陆山间的倭人平民,被转运到了沿海滩涂,然后再集中到倭岛上各个新建的临时港口,等待装船运输。
全程都是步行,在深冬初春的艰苦季节,死了不少人。
不过他们都是资源的。
至于那些不愿意离开故土的,明军也如他们所愿,将他们永远埋进了故乡的土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