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文人也不得不带兵的时代,故而除了曹操等少数元从之人外,武将和文臣的划分大多是明朗的。
其后则是按出身宗室、世家豪门与寒门,再接着是以籍贯划分派系,最后则是儒家与法家各自形成的派系。
只是尽管潜邸旧臣各自抱团取暖,但各派系并未产生矛盾,依旧紧紧围绕他这位天子效力,故而刘辩也一直未曾多加留意。
派系本就是不可避免的政治团体,平日里一同工作自然会衍生出情感,而乡党就更不必说了。
但审配此事,无疑为他敲响了警钟。
刘辩不动声色地斜睨了审配一眼,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沉声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寂,道:“尔等以为当如何?”
朱儁作为侍中,也是最为年长、资历最为深厚且官职最高者,自然是最先开口,道:“臣不通诸多庶务,臣善兵,唯知兵事。”
“若以兵道论之,若臣是前线兵卒,得知敌军兵甲竟由后方大族资助,必是义愤填膺!若以彼辈首级传示军中,定然士气大振,士卒皆感念天子圣明,愈奋力向前。”
他话语微顿,悄悄抬眼窥了一下天子的面色,才继续道:“纵然有一二奸贼于后方作乱,亦不过是螳臂当车,不足一哂。”
刘辩微微颔首,朱儁比过往从心了许多,所言虽是有理,但更多还是揣摩他的上意后发言,故而看向荀攸,道:“公达呢?”
荀攸生性恬淡,寡言少语,心思却极是敏锐。
他虽不知天子具体所想,却明白圣意更偏向宣璠。
只是他素不喜争斗,与审配又同阁为臣,终归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阁臣,实不愿卷入此事。
但如今天子垂询,荀攸略作迟疑,还是谨慎开口道:“臣以为,夷三族未免过苛。世家大族姻亲牵连,未必家家皆有反心,圣天子治下亦不会有如此多的叛贼,譬如元瑜(阮瑀)和文蔚(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