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了一生,到头来留下一句“莫我知也夫”,没人理解我啊,“知我者其天乎”,只有老天理解我。
庄子也在《齐物论》里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说了一堆寓言小故事,说“万世之后”才有人能理解他,但也像清晨跟黄昏一样转瞬即逝。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真正想阐述的思想,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能靠自己去悟!
庄子也说了,有问道而应者,不知道也。
道无问,问无应,只能靠自己悟。
儒家好一些,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但无论如何,形而上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去描述的,只能靠自己悟!
傅源就是想要抓到那一点灵光,悟透自己的道理!
……
傅源盘膝坐在刘老头的墓碑前,一坐就是一天一夜,再加上前面三天没睡,此时的精神真的快要到达极限了。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便是在极端困苦,又极为宁静的环境中得道成圣的。
浑浑噩噩间,陡然一点灵光乍现。
傅源豁然睁开眼睛,脱口道:“《心学》!”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体,是本性。
由本性认知到悲伤,然后意动,才有了悲伤情绪的诞生!
本性的认知是“知”,意动是“行”,如好好色,恶恶臭,亦是本性认知到“好色”,“恶臭”,才有了意动的“好好色”,“恶恶臭”!
这才是知行合一!
儒家的“守中”,守得应该是“无善无恶”的心之体,本性,“节制”的也不是情绪,而是“有善有恶”的意动!
傅源真正应该做的是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