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左琢磨琢磨,道:“我觉得都有吧,按照高老师和郑老师的设定,王沪生应该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她喜欢刘慧芳是真的,想要通过迎娶刘慧芳改变个人命运,改变领导对他家庭出身不好的看法也是真的。
后来他抛弃刘慧芳去找初恋,更说明王沪生只忠诚于自己的感觉,乐于享受,吝于付出。”
鲁晓威点头道:“你这个说法就能解释得通王沪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了。我还有一个问题,结局呢?是不是让刘慧芳一直悲苦下去?”
高远立马说道:“我觉得不能为了悲苦而悲苦,那就刻意了。想要立主一个人物,性格首先要饱满,这个过程一定是随着故事发展,观众们慢慢去明白的。
哦,原来她是这么个人。
但结局不同,故事的结局,是我们这些创作者们创造这个故事的态度。
我打个比方,比如说故事中出现了一个犯罪分子,我们用很长的篇幅去展现他如何丧心病狂、坏事做绝、杀人越货,后来却被警察绳之以法、缉拿归案。
这就亮明了我们的态度,邪不胜正、违法必究。
反之,如果这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混得风生水起,那也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但观众们一看,艹!就是这么个社会风气!
当然,如果是后一种,这剧就塌了。”
几位陷入了沉思,都觉得高老师说得没错儿,向观众们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整部剧集的核心思想。
鲁晓威问他道:“那你的意思是……”
高远琢磨这部剧的时候就想好了结局。
上辈子提起《渴望》来,总有人说三观不正,那是你没看完。
故事结尾,王沪生幡然醒悟,向刘慧芳提出复婚,刘慧芳没有答应,这就是她思想的一个巨大进步,她坚强了。
宋大成也没跟月娟离婚,说我们重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