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精湛的仿造工艺蒙骗。
瓶口处甚至还做了老旧的磨损痕迹,釉面的开片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还真是赝品。”我郁闷地感叹,“但无论是釉色的层次感、画工的细腻度还是胎质的模仿,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造假者必定是业内高手。若是真品,即便瓶身有贯穿性裂痕,五百万入手也是稳赚不赔,可如今,全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