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 086 早餐并非秀色可餐

086 早餐并非秀色可餐(2 / 4)

能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居然是个壳子公司?

所以有很多日韩东南亚的小公司,跟邱建民相谈甚欢,签了不少合作意向。

主要还是在人力资源这一块,外资对劳动力的要求相对来说量化,比如掌握多少技能,掌握多少涉外沟通能力,然后在这个可量化范围内进行培训。

这方面沪州做得是最好的,不是这几年如此,建国后对外贸易的主要技术人员,都是集中在沪州进行培训。

以当年的创汇主力丝绸为例,吴都市的轻工,只要是涉外,都是在沪州完成的谈判以及结算。

因此当年的轻工相关部委,掌握了大量资金,在沪州囤了不少大楼、宿舍楼,以前只是为了方便员工,谁曾想现在沪州房价起飞,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让吴都市国营纺丝单位立地破产都能把现在的员工养活。

只是这些人才培养体系虽好,却价格极其昂贵,而且很难适应现在的民营市场。

道理很简单,建国之后的顶级人才培养,那是精英中选精英,要的就是核心战斗力。

现在不一样,市场化之后,十个人的岗位,两条好鱼配八条咸鱼还能运转……也不是不行。

资方对于职业经理人的要求,是全副武装的全能型特种兵;但对一线打工人,他们最好要求螺丝拧三圈半也只需要一个工人来做。

当然现实发展肯定有偏差,比如说私人老板肯定是希望一个工人当五头牛来用,那么工人肯定是接触到的生产工序多如牛毛,通常来说这样的工人只要思想不滑坡,攒点儿钱再借点儿,就能自己起家抢原先老板的生意。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一大原因,就是永远不缺想把原老板卷死的新老板。

这也是为什么打工人去外资如果是技术岗、管理岗,那么确实能学到东西,但如果只是拧螺丝,那么对不起,在外资是什么都学不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