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线的恶意竞争。
接下来,陈光良处理招商局的事情,毕竟这半个月不在,又不少事情等着他处理。
此时已经是4月底,陈光良掌管招商局已经七个月,前面的‘改革措施’已经纷纷见效,招商局的盈利情况也可以初窥。
看完所有的资料,陈光良预期了一下:今年招商局的盈利预计在300万大洋,仅取消买办制就节约近百万大洋。
招商局的贷款是400万美金,原本约2000万大洋,如果年底美元贬值40%,相当于只用换1200多万大洋。
今年的盈利,加上财政部拨给的庚子赔款,约等于800万大洋。
一年时间,就基本摆脱债务的影响,明年(1934)就可以考虑向远洋发展了。
陈光良给自己一个目标,那就是在自己在任招商局期间,将招商局的内河、沿海、远洋打造起来。哪怕是1937年,一部分迁入内河,一部分远走香港,也能保持着足够的运输力,为抗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切,都要为抗战做准备。
或许结果都是一样的,但一定要让日本人损失更大,华夏损失更小。
几天后。
陈光良再次代表招商局和环球,和太古、怡和谈判,过程相当的顺利。
谈判结果也很简单:怡和、太古恢复原价,招商局和环球航运也恢复原价,但便宜约5~10%。
华资航运只有便宜5~10%的运费,才能和英资公平的竞争,这是因为国人存在着‘崇媚洋外’的心态,当然这是人之常情——陈光良也觉得洋人的航运、码头、栈仓经验和便利,是优于华资的。
谈判顺利结束后,南北、南南的交通行情恢复正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家航运将垄断着两条航线的固定航线(人货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