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向陈光良做工作汇报:“目前,我们已经招募和培养500名工人,批量生产各式的塑胶花而依托连卡佛、广告宣传、前期建立的欧美代理商(假发),我们的产品可以第一时间向欧美完成销售.”
陈光良看着生产现场,说道:“可有应对香港众多山寨工厂摹仿的后果?”
苏东生点点头,说道:“有。第一,我们目前的设备和规模,能让我们第一时间占领市场,特别是拿下欧美的大型代理商;第二,我们要求至少三个月内,技术做到不外流,待我们占领市场后,再考虑放松。”
市场的竞争,又是时间的竞争;赢得时间,就赢得市场。
陈光良思索片刻,说道:“那好!三个月时间,倒是足以我们占领很大的市场;三个月后,我们不再设置门槛,但要优先向我们宁波、沪籍的商人敞开技术。”
“好”
随后,陈光良考察了生产车间。
整个三层都是‘塑胶花’生产基地,足足有三万多平方尺,如今连一层都没有占满。
而华泰塑胶厂已经购入了相当的塑胶机器,随时可以组建一个上千人的工厂。
各方面来讲,都不是香港那些山寨工厂可以比拟的。
这样一来,欧美的经销商来港考察,基本就是选择华泰塑胶作为合作。
华泰塑胶的塑胶花,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就已经在香港、东南亚、欧洲、北美铺货。
不过此时香港一些新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本港的洋行,他们在欧美设有分支机构,拥有稳固的客户,双方建有多年的信用,例如长江实业集团旗下的连卡佛百货。
陈光良和苏东生等人,不甚满意这种交易方式,一切都缺乏透明度——塑胶花具体销往何国何地?代理商是谁?到岸价、批发价、零售价是多少?销路如何?消费者有何反馈?
境外的批发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