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领空头禄米的恩荫官有什么不同?
想想裴元当初为了补实缺付出的那些心思,就知道陈头铁现在的处境有多难受了。
南京镇抚司虽然没北京这边的有实权,但好处是天高皇帝远,又是大好江南的花花世界,莺歌燕舞之地,只要找几个没背景的富商敲上几笔,足够过得舒坦。
等慢悠悠的出了胡同,裴元才随意的向陈头铁低声打听道,“对了,你知道离咱们最近的寺庙或者道观是哪个吗?”
陈头铁闻言也吃不太准,“呃,这我可说不好,圆恩寺好像离得不远,广慈庵应该也在附近。”
这倒怪不得陈头铁了。
至于原因嘛,就比较复杂了。
自开国至今,明朝的政策一直是要求严控寺院道观数量。
如果大好的地段都修了寺院,肥沃的土地都变成寺产,这可让普通老百姓怎么活?
洪武六年的时候,朱元璋下旨,寺住不炒,命令府州县只允许留大寺观一所,其他的全都要归并!
永乐十五年的时候,朱棣下旨,寺住不炒,禁僧尼私建庵院,俾守法规,违者必诛!
正统十年的时候,朱祁镇下旨,寺住不炒,不许再修,严加禁约。
成化二十一年的时候,朱见深下旨,寺住不炒,敢有增修请额及妄称复兴古刹者,罪之。
从开国到现在,几乎历任朝廷都把“寺住不炒”作为指导思想,为此下了许多诏令。
在历任朝廷坚持不懈的打压下,终于……
到了正德年间,光是在一个北京城,有名可数的寺院,就已经有八百一十多所。
那不成规模的小寺庙又有多少呢?
这里我们可以类比一下。
按照《金陵梵刹志》的记载,明朝的时候南京有寺院有一百八十所。当然这个数字并不完整,因为在其他史料上,又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