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作者流失,担心用户被抢,担心木槿的坚持没有意义,如今这些担忧终于烟消云散。
苏木走过来,把一件厚外套轻轻披在她肩上,指尖轻轻拂过她微凉的耳垂:“这关过去了,但日子还长。以后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平台出现,可能还会有作者因为短期利益离开,但只要咱们守住初心,把每一个细节做扎实,把每一个故事写真心,就不怕走不远。”
他拿起桌上的“真实故事计划”投稿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作者的采风经历。
有人为了写江南小吃,跟着崔姝学做三天春卷,记录下“荠菜要选带根的,焯水时加一勺盐能保持翠绿”。
有人为了写老木匠,在木匠铺蹲守一周,记下“刨子要磨到能映出人影,刨出来的木花才会像雪花”。
还有人为了写乌镇的雨,每天清晨去河边散步,观察“雨丝落在青石板上是圆点,落在水面上是涟漪,落在腊梅花瓣上是珍珠”。
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像一颗颗微光,渐渐汇聚成炬。
秦玉明发来消息,语气里满是兴奋:“苏总,好消息!匠人故事纪录片的拍摄方案已经确定,下周电视台团队就会来乌镇;青芽的《巷口梅香》加印了两万册,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从速阅回流的作者里,有三位核心作者专门写江南老手艺,已经跟咱们签约,其中一位还带来了《油纸伞制作手记》,细节特别扎实!”
徐佳莹靠在苏木肩上,听着他念消息,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
窗外的雨还在下,却不再让人觉得压抑。
冬雨过后,空气会更清新,腊梅会开得更盛,新的故事也会像雨后的春笋,在温暖的土壤里慢慢冒头,渐渐长大。
苏木握着她的手,感受着掌心的温度,想起刚做木槿时的初心。
“做有温度的内容,传扬江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