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的基础实验室,哪怕专做一项,没有十亿八亿的投入都很难出成果。陈信生在业内名气很大,即使陈信生给他发电子邮件谈及此事时,他也认为搞微电子基础实验室不过是这家企业图有虚表的噱头而已,不过也一直在关注国内关于橡园树计划的报道,当看到橡树园计划越来越像那么一回事时,他自然也就动心了。
内地的迅速发展,也让他心动着想回国内发展,毕竟亲朋好友、快七十高龄的老父老母都在国内,有回国内工作的机会,他也不想错过。
之前有通过邮件联络,陈信生随叶臻民到新加坡之后再正式会面,能通过驻新加坡大使馆紧急办理签证,也进一步证明国内对橡树园计划的支持。
“……国内实验室最紧要的一个事项是加速技术人员的培养上,锦湖正与东大展开密切的合作,是不是可以试验性的引入双导师制?橡树园计划内的实验室会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的高校人才资源,聘请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工作之中来,可以大幅度的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引入双导师制,除了校方给该研究生提供的导师之外,实验室也安排一名导师负责该研究生在实验室的成长……”
九七年,导师廉价使用研究生为其项目卖力的情况还不算很普遍,此时试验性的推行双导师制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推行双导师制的另一大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将通过实验室加强培养的人才抓在自己的手里。从在读研究生阶段就受到橡树园计划的培养、融入橡树园计划的氛围之中,没有特殊的原因,很难想象这些人才毕业后会主动选择别的就业渠道。
张恪点点头,还是将球踢给陈信生,说道:“是否可行,还是要你们集体拿主意的。”
见张恪向谭云松征询实验室建设意见,陈信生就晓得谭云松已经得到张恪的认可。虽然张恪要将球踢给大项目部,不过他在锦湖的权威不是一天两天就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