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公学大都名存实亡,而且就算有孩子去公学,最后也学不到什么。
“不错,诸葛亮曾经说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而且还说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如果放任那些孩子整天玩耍嬉闹,日后又如何成为我大唐的栋梁之材?”李休这时神情严肃的道。
有了孩子之后,李休也看过许多前人留下的与教育有关的著作,上面诸葛亮的两段话都出自他的《诫子书》,前一句说明了教育的作用,后一段则从反面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不受教育,那么日后就会变成枯枝败叶一样,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丝毫的用处,到了那时再叹息又有什么用?
“这个想法倒是不错,不过朝廷已经在各地设立的公学,咱们再办这么大的私塾的话,会不会让人借此攻击你?”马爷这时却还是有些担心的道,到了李休这种地位,一言一行都可能被人盯着,所以也不得不谨慎。
“这有什么,朝廷有了公学,也没说不让设立私塾,而且马叔您想想,那些世家大族哪个没有私塾,据说有些私塾连朝廷的太学都比不上,相比之下,我建造一座给商队和佃户子弟出身的孩子上学的私塾又算得了什么?”李休这时却是毫不在意的道。
看到李休心意已决,而且马爷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所以也没有再阻拦,不过紧接着他又想到一个问题,当下皱起眉头道:“这个私塾好是好,五指庄那边的老兄弟都不缺钱,也不用家里的孩子帮忙干活,让那边的孩子上学肯定没问题,谁敢不来老子就去揍他,不过佃户家的孩子一般都当成半个大人用,平时也要干活,恐怕让他们把孩子送到私塾去读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吧?”
“这倒是个大问题,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现在随着玉米和红薯的推广,咱们的佃户只要不是太懒,吃饱饭肯定是没问题的,所以佃户家的孩子也没必要天天劳作,而且我计划在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