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通俗,连那些俗语谚语都摘录了不少上去。
“嗯,那就雕字版付印吧。确保皇庄义学的学子人手一本。”四百本农事书这么发下去,也能起到些作用才是。能指点农事不说,也能引导家长们学些简单的字吧。至于字书(字典),类书(一些常用的典故等)就用于义学做教材了。以后还可以陆续再编写印刷。
顾琰是实实在在的想对文化下行做些事儿。一个村子就那么几个人识字的现象她实在看不下去。只能这样潜移默化,希望通过量变能引起质变。就是秦勇说的,读书识字了,就是做伙计也能受重视些。那些学子们再几年可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才是她的初衷,至于贵女书院虽然噱头弄得足,但都只是不得不有的环节。没这些,她办书院的事儿就引不起太大的轰动效应。所以,她才坚持要将书院的女学子也渐渐进入人的视野。所以第一批这六个可得表现好了。
三日后,十六公主风光大嫁。作为天朝唯一嫡出的帝女,种种煊赫自然不在话下。所谓十里红妆简直是小意思,跟今天的场面没得比。这场大婚若干年后都还在为人所津津乐道。甚至二十年后又一位嫡出公主大婚还在被提起比较。
晋王妃还差些日子没出月子,今日陪着晋王来的便是刘侧妃。她主动和顾琰提起顾瑾恢复得不错云云。
顾琰笑着谢过她的关照,心头却想着顾瑾心头怕是有盘算了。她去探望的时候也留心过顾瑾如何对待小承曦,总觉得像是隔了点什么。估计顾瑾在她面前也是懒怠掩饰。至于长相,她这几日真还没顾上去看。贵女书院虽然是噱头,但也得做好了。她也不可能把什么时候都推给三伯母就是了。平时还行,但招新这样的大事,她又弄得这么人尽皆知的,却是有不少事儿得自己多操心了。
这会儿她去接上十七公主倒是抱了团子跟着晋王府的马车一道走了。十七公主没坐自己的车,窝在顾琰车里和团子玩儿。带出宫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