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皇帝,但大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从来都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军事上从未当过懦夫,对疆域问题从来都是寸步不让,大明朝可以被打败,但从不认输!
而宋朝则不然,主和派很多时候都占据上风,做出一些让人觉得极其软弱和屈辱的事情来。
当然了,这也与大宋朝的国情有着莫大的关系,试问一个尊崇文道,士大夫地位在历史上堪称最高,又鄙夷和防备武将的朝代,还怎么指望他们在军事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既然是使节团,自然不止赵京尹这个正使和杨璟这个副使,团队里还有一大群熟悉蒙古帝国的智囊官员以及参赞,他们负责为赵京尹出谋划策,也为了应对出使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这如何是好...你干的好一桩事!”见得赵京尹跳脚指责杨璟,那些个智囊们也有些不知所措。
杨璟早已料到会是这样,既然看穿了此次出使的基调,杨璟心里反而有底了。
蒙古人即便缺粮,也一定会把这场战争打下来,因为大理已经摇摇欲坠,处于悬崖的边缘,只需要再踹一脚,便会彻底沦陷,自诩战无不胜的蒙古人,断然没有放弃的道理。
即便大宋朝提出再具诱惑力的议和条件,蒙古人也不可能撤兵,大不了将大理打下来,再跟宋朝谈条件,到时候大宋会更加惊惶,价码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而杨璟心里很清楚,眼下蒙古帝国正是最强盛的时期,即便答应了大宋朝的议和条件,也只不过是一时之策,他们无法攻破四川,已经成为他们战争史上的耻辱,以大理为后方根基,从矩州打进大理,已经是他们的既定战略了。
用屈辱来减缓敌人的脚步,治标不治本不说,只能得不偿失,削弱了自己,增强了敌人,又何必去做这样的傻事!
杨璟本不想与赵京尹过早冲突,倒不是因为他害怕赵京尹给自己背黑锅之类的,如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