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恐怕会停留几年,选好自己擅长的,喜欢的,然后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么想着,徐光启顿时悲观起来。
如今大明官场和以往可不一样,一个地方,需要进士担任的官职极多,都察院好几个都御史的职位,大理寺也是,还有地方官府里五个,地方城防军也需要好多,按照以往一年才三百多个的录取名额,根本不够用。
而更悲哀的是,后年有没有这么多的举人来参加科举都还是个未知数。
这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被徐光启点出来后,登时引起了朱由校的重视。
科举好是好,但是毕竟持续了一千多年了,在朱由校如今这大量启用官员的时期,其人才培养速度不够啊。不,不应该是科举不够,而是教育力度不够,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的学子俩参加科举。
“还是学校私塾太少了,读书人太少了,想要扩大录取规模都不行。”朱由校点出了关键点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算今年陛下下旨建设学校,但也只是最基本的启蒙教育普及,真正想要见到成效,怕是得在十来年后了。”徐光启也跟着感慨,从来没有这么一刻,他觉得大明的读书人太少了,以前的皇帝对读书的投入也不够。
“明年,明年内阁的重点放在教育的投入和建设上,书本,学舍,学生,老师,都要一次到位,从每个村庄开始,每个村庄视人口多少,派遣人数不等的老师去启蒙。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其中中学分为初中三年,高中两年。三级学校,层层递进,十年之后,高中学习完毕,实行高考,成功通过者,授予秀才功名。”
朱由校闭目思索一下,然后睁眼,将自己的决断说了出来。在高考一词出口后,他似乎冥冥中感应到了,来自后世学子的怨念。
哆嗦!
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后,他接续说道,“秀才不分等级,通过高考者皆有,也不在赐予粮米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