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紧紧的。正因为此,本来我并不想去打搅他,但现场一整圈转下来,却并不见林翠的身影,看看时间已近七时半……我决定提前开始对俞老的采访。结果开头第一句是这样的:
“俞老,您今天看到林翠了吗”
“哦,她呀,今天一大早打电话来说昨天酒喝多了,头痛,今天不来了。”
听他这么说我略有些后悔,昨天是不是劝酒太勤了?这一分钟,下面的话就有些没听清。
“……既然来了,就一块儿上船吧。”
“哎。”我忙应着,稍后才反应过来俞老让我上的是装备精密声纳喝金属探测仪,以便寻找铁牛的搜索船。这样一旦发现铁牛,我就可以第一时间报道。我不禁对俞老心存感激。一面抓紧上船前的时间再检查一遍手机电池和信号。笔记本昨天忘了充电,但之前用得不多,对付一个多小时当无问题。
船是当地研究局所有,看起来下水没几年,新得很,排水量大概七八百吨,但我那是按黄浦江上的拖轮衡量的,可能偏差会不小。由于在进行搜索工作,船航行得极慢,人站在甲板几乎感觉不到移动。
这次采用的截流方法是古法截流,即使用杩槎、竹笼这些古老的断水工具。
杩槎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角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稳压。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黏土,就可以挡住流水,不致渗漏。
杩槎扎成后,最关键的是如何投入水中,每个杩槎都重达2吨以上,要把它们投放到江心,并且保证每个杩槎都按照原来的位置,每个杩槎的杩脚都必须再水底紧靠在一起,才能保证截流效果,整个工序的关键,就是要有老练的指挥者,凭经验用肉眼穿透拿深不见底的江水给杩槎准确定位。
而之所以不采用现代化机械,而是采用两千多年前的古法截流作业,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