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那个夏天那个秋天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5 / 16)

耿东亮便不语,低下头弄了一点什么东西放进了嘴里,嚼了半天也没有嚼出是什么东西,只好咽下去。

李建国总经理从脚下取出了公文包,抽出几张纸,耿东亮一看就知道又是合同。李建国微笑着说:“我看我们就这么定了吧。”

耿东亮接过合同。合同的全部内容等同于这顿自助餐的所有步骤,真是妙极了。商业时代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印证了这样一句古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商业时代的每一顿饭都隐含了精打细算的商业动机。耿东亮提起笔,犹豫和难受又上来了。舒展却早早签完了,打量着耿东亮。耿东亮不动手,只是很茫然地愣神,呈现出犹豫与无奈的局面。

“怎么啦?”舒展说,“不愿意和我搭档?”

“哪儿。”耿东亮说。

舒展半真半假地说:“是不是我长得不够漂亮?”

“哪儿,”耿东亮说,“你说哪儿去了。”

“我可是巴不得和你合作的,”舒展说,“签了吧。”

耿东亮只好就签了。一笔一画都有些怪。他写下的是“耿东亮”,而一写完了自己就成了“红枣”了。

李建国端起了杯子,开心地说:“为红枣,干杯!”

耿东亮在这一个瞬间里头就变成了红枣了。

红枣有这样一种印象,李建国总经理与他几乎从合作的开始就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正如李总当初对三位签约歌手所要求的那样:“这是一次脱胎换骨,你们必须重新开始。”李总尽量用那种玩笑的口吻对他们说:“我希望你们重新做人。”

这些话虽然是对三个人说的,然而红枣听得出来,这几句话是“有所指的”。他与另外两名歌手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他走上商业的前线从一开始就带上了“脚踩两只船”的动摇心态。这就决定了他的二重性与不彻底性,这就有了摇晃与背离的可能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