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登基后,以国事为儿戏的态度已是人所周知,徐敬业他们提出口号,要还政庐陵王,恢复大唐正宗,本来倒也是颇响亮的,可是经武氏这样一辗转解释,竟比直接辨解还有用,连一般的迂夫子,也都因骆宾王的事件拥戴武氏了。
皇帝是贤君。
皇帝是仁君。
这是天下百姓对皇帝一致的看法、武则天终于成功地一统天下,成为一个万人拥戴的皇帝了。
当然,还是有一些人不服气,不甘心的,他们是当年的掌权者,是李氏的重臣,但现在却被冷落了,他们自然很希望能推翻武氏,重立李氏的,可是看到了天下对武氏的归心,他们也不敢再有所行动或表示,只能偷偷地把这种心愿放在心里,慢慢地等待机会。
这种机会自然是等武氏殡天,他们也了解到,武则天在世之日,要推翻她是不太可能的。
日前唯一要担心的,便是立储的问题,庐陵王是她唯一的儿子,又是大唐唯一的正统传人,甚至于还当过皇帝,她在百年之后,应该是归政中宗了。
但是大家也担心武则天另立她娘家的人为后,弄个姓武的储君,那就很难说了。
武则天倒的确萌过这个意思,她娘家只有两侄子,武承嗣无后,武三思倒有个儿子,生得很聪明,不像他老子那样草包,武则天对这个侄孙很喜欢。
不过武则天也明白,要立这个侄孙为储君,反对的人一定很多,但她还是决定一试。
她是个有心计的人,知道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光凭一纸诏令,必须先要使自己的言语具有绝对的权威!
她找到了一个机会,那是她七十二岁的大寿。
寿辰是在二月十二,长安春迟,春风初解冻,百草刚抽芽,花尚未发。
武则天准备在那一天大放宫禁,邀请文武百官的命妇家眷,一起到宫中赐宴,大大地热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