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神仙不换。
“终于过关了,写一本商业分析着作,可比写小说剧本累人多了。”得到通过的结论后,萧穗也鬆了口气,几个月来郁结的压力也忍不住吐槽而出。
为了帮顾骜写书,萧穗这几个月不得不恶补看了很多商业领域的管理、营销着作,以及着名企业家的传记、战略访谈。
最苦手的还在于,自从去年以来,萧穗已经彻底不用和镇定剂了,算算日子,到如今已经有18个月停药期。
要在摆脱依赖的过程中创作,就更感觉痛苦了。
萧穗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揣摩敏感度,都在下降。幸好商业写作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和逻辑性文字,比较客观,只要集中专注,灵感不是很重要。
毕竟灵感都是顾骜给她的,她只负责文字艺术加工。
跟顾骜聊了一会儿之后,萧穗探讨性地表白“我觉得被你这么调教历练下去,以后我说不定会转型、兼做商业专栏作家、财经评论了。你会不会觉得我便俗了”
顾骜宠爱地宽慰“怎么可能财经评论、商业专栏,就比文学艺术卑贱不成那也是我事业需要的臂助。你能做得到,我开心还来不及呢。呐,以后我还会再给你命题的,你就帮我写这些预言书。”
写商业财经、科技产业战略书的人,也可以被认为是有b-i'ge的作家,这一点80年代的中国人或许不接受,但顾骜有后世的见识,就不会这么狭隘了。
说难听点儿,后世那些产业评论人,无论是罗胖子还是吴小波,社会地位也是不错的。
从纯文学创作转向科技战略财经评论,难度无非是在眼界和观点上。但是有顾骜点拨,配合萧穗本身就是顶级文学奖级别的文字素养,稍微努力一下,跨圈完全不是问题。
顾骜顺势胡思乱想道要是过几年,他安排马风布局的那事儿有眉目了,是不是能让萧穗帮他把长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