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世界的主流物理学家们认为,根据传统对量子霍尔效应的认识,或者说根据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认识,大家觉得“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原子层面的纯二维物质”。
也就是说,大家觉得所有物质都是“一团原子”,而不可能剥离出“一片只有单层厚的原子”。
这是涉及到人类对底层原子世界认知的一个物理偏见,2004年之前论证其实也不是很充分,但大家就约定俗成这么认为了。
可是2004年,那两个露西亚移去荷兰、布列塔尼亚的科学家,也是撞了运,找到了一种黏性材料,可以把石墨粘在上面,然后就把一块石墨材料两边都粘上这种特殊胶体,撕开,石墨被分别粘在了两边的胶体上,就对半撕开了。
这样反覆撕,从1微米几千层的材料开始撕,撕了十几次之后十次就能除1024,居然最后撕出了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单层石墨。
这种时候,石墨“单层之内导电性非常好、结构也非常坚固,但层与层之间非常容易滑动,原子键力非常弱”的宏观特性,也就突然被筛选了。
层内特性被完全表达了出来,而层与层之间的特性,因为没有别的层了,也就不表达了。
你这个原子楼不是地板很强、柱子很弱吗那我把你拆到只有一块地板,没有柱子,不就从原子层面改造了整体宏观性质吗
这个单层石墨原子就是“石墨烯”。
而站在新材料资本家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很重要。
而站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倒不是非常重要,只少没重要到值得在发现后六年就拿诺贝尔奖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这个发现颠覆了“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实现原子层面纯二维厚度的物质”的理论偏见。
这就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说句难听的,你这个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