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北上的联军。
据后来获得的情报,侯赛因在当时策划了一套反击计划。
简单的说,首先得在希纳菲耶阻击第17装甲师的突击部队,争取3天到5天,然后由部署在巴格x西面的第3集团军,在侯赛因的次子乌塞指挥的共和国卫队的支持下,歼灭西边的联军。
只要这场歼灭战能打成,就有希望让联军放弃攻打巴格x的行动。
在侯赛因看来,还能够反败为胜。
不过,前提是在希纳菲耶挡住北上的装甲部队。
为此,侯赛因给第5集团军的指挥官下达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代价的守住希纳菲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炸毁幼发拉底河大桥,只是绝对不能从希纳菲耶后撤,哪怕必须要集团军司令官亲自守卫阵地。
结果,在3日凌晨,在增援的共和国卫队装甲师的支持之下,第5集团军2个步兵师开始向希纳菲耶挺进。
至于塞马沃那边的联军,根本就顾不上了。
侯赛因高估了伊拉克军队的实力,而且再一次做出错误判断,即第17装甲师的两个旅并不是去攻打希纳菲耶。
第171旅与第177旅沿着幼发拉底河突击,仍然是佯攻。
说得直接一点,是为了减轻塞马沃的那边压力,并降低桥头堡的兵力密度,让后面过河的部队有地方可呆。
一支拥有5000名官兵的装甲旅,在野战状态下的部署范围超过100平方千米。
如果展开战斗,活动区域至少都要扩大10倍!
显然,塞马沃北面的桥头堡根本容纳不了多少作战部队。
当然,在战术上也不需要等到全部部队渡河之后再发起突击。
其实,在丁镇那拟定的计划当中,伊拉克军队会集中兵力攻打塞马沃的桥头堡,不会去希纳菲耶。
这样一来,并不存在要抢功希纳菲耶的可能性。
至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