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决战中,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为舰队指挥官的主要难题。
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几场海战中,交战双方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所展现出来的攻击力,可以说都是差强人意。即便是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那场战斗,也与运气有密切关系,不然突击行动未必能获得成功。
此外,特混舰队的防御能力也有问题。
简单的说,航母的进攻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在各重新式反潜武器的面前,生存能力也非常堪忧。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着手发展“替代型航母”与“增强型航母”,也是为了解决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更多的篮子装鸡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为性能太过羸弱,肯定没办法取代超级航母,而“增强型航母”由于受到其他因素限制,迟迟没有进入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也就只能继续建造超级航母。
要说的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远征”级。
虽然按照外界观点,帝国海军在第三次全球大战期间总共建造了3种超级航母,在“薛远征”级之外,另外两种是“始武”级与“白止战”级,但是严格说,后两种其实都是“薛远征”级的改进型。
之前已经提到,“薛远征”级是一种相当先进,而且非常成功的超级航母。
得益于优秀的基础设计,“薛远征”级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帝国海军非常满意。
结果就是,仅基础型号就建造了3个批次,总共12艘。
要说的话,3个批次的“薛远征”级依然存在很明显的区别。比如从第二批开始增加了综合补给站的数量,第二批的后3艘还用有“三面阵”取代了原来的对空警戒雷达,第三批减少了1根阻拦索,但是这些变化不是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