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技术难度也非常巨大。
其实,即便是最基本的全电推进系统,在当时也有很大的挑战性。
最有挑战性的,也就是基于大功率电机的无轴推进系统。
在某种意义上,无轴推进系统是“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基础技术。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推进系统,就必须设置一个单独的推进舱,也就无法让主舱段均具备自主航行能力,更别说跟大型战舰旗鼓相当的机动性能。关键是,主舱段通用是实现战术功能的必备条件。
解决办法,也就是采用推进吊舱。
其实,也就是这些技术问题,让“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建造周期一再延长。最初计划用18个月建成8个舱段,然后用6个月进行验收与测试,确保在24个月之内就能形成战斗力。可实际却是,只是5 个主舱段的建造工作就用了42个月,此后用20个月建造3个保障舱段。等到完成全部的测试,已经是第66个月了。结果是,在大战结束之后才交付给帝国海军。
至于达到作战状态,还要再等上几年。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帝国海军的这次大胆尝试没能取得实质性的收获。
关键就是,“航空作战平台”的军事价值没有得到战火检验。
因为耗费巨大,占用了大量资源,导致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受到影响,所以“航空作战平台”还饱受指责,就连白华伟等支持该项目的海军将领都受到非议,感情应该由他们承担责任。
当然,保守派也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努力。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白华伟父亲的名字为第三种超级航母命名,仿佛用上了这个名字就能让白华伟回心转意。
以当时的情况,“白止战”级在设计与建造中做了减法,就是在向白华伟施压。
总而言之,“航空作战平台”在大战期间不是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