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星在《野议?民财论》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化,使之更接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认定劳动创造财富,货币只是衡量财富的标准、辅助财富流通的手段,却不是财富本身!
既然如此,那么要想使得国强民富,依靠的便不是收刮多少金银,而应该是创造劳动的机会。而要增加劳动的机会,便要振兴产业,发明工具。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原本就是这个目的,希望能用这本书,给天下贫困之人一条致富的道路。
这一点,倒与俞国振办《民生杂纪》倒是不谋而合了。
说到这里,俞国振话题一转,脸上露出了一丝笑:“长庚先生有此理念,可惜,却无使之得以应证之所啊。”
宋应星看了他一眼,捻须笑了起来。
他不傻,俞国振接下来会说什么,他猜得七八。
“长庚先生,茂生先生,愚晚姓子耿介,也不绕圈子,便直说了。”俞国振拱手道:“愚晚在钦`州小有产业,两位先生若是有意,可以去钦`州、会安,进行调研,将长庚先生的这些高论完整起来。若是能成,于国于民之价值,绝对不在董生之下!”
俞国振口中的董生,便是董仲舒。
对于儒教来说,董仲舒乃是至关重要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比孔孟还要重要。因为他通过他的努力,让儒家思想神圣化,使之成为真正的统治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使得儒家思想获得统治者支持时,也让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宋应星与万时华相互看了一眼,都有些讶然。
俞国振这是邀请他们了,但名目既不是请他们相助,也不是委任职务,而是请他们进行“调研”,这“调研”又是什么一回事?
“济民,这调研所指何物?”
“即调查、研究之意,当今儒生,空口白牙者甚多,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者多,唯独做实事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