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等人都有过好几年的任职经历作为底蕴,最后李存焕力挺才上位,属于投机。寻常寒门子弟靠正途一般而言最多不过是到八九品。想上位,唯有靠科举。李存焕也有了开科举的心了,不过他并没有立刻答应。
李存焕心头一动,故作不知的开口问道:“恐怕朱温、杨行密他们不放人北上参加科举!如何能够收天下士子之心?”
杜让平闻言,笑道:“朱温和杨行密依旧是大唐臣子,他们有这个胆量,殿下可以下旨呵斥。而且二人如此一来便是得罪了天下士子了!”
李存焕闻言,点点头说道:“好!你这话说的不错。重开科举的确不错,不过本王认为此次科举不再考明经一类,就是考治世、兵备两科。治世当中适量加入对经义的考核。如获得状元,本王许诺直接外放到六部,为郎中!”
杜让平闻言,不由微微吃了一惊,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存焕是想打破历代科举专考经义的惯例。直接开新科目,让天下士子考治世、兵备,一旦科举成功,便直接入朝为官,虽然为佐官。不过以往都是下放到翰林院呆三年这才外放,显然打破了常规。不过现在李存焕可以说是只手遮天,杜让平见李存焕拍板了,难道还会不识趣的劝谏不成?便一脸谄媚的点点头,紧接着便是一同阿谀奉承。
第二天早朝,便由杜让平来到提出科举的事情,经过讨论后,李存焕最后拍板,通知天下士子重开科举会试,明年十月正式科举,并不再是由县推荐人员参加。设立院试、乡试、会试三级考试,最后是殿试,不过殿试和会试差不多,都是走过场。
另外李存焕知道科举多半都有同乡情谊、同门及第之类的说法,很容易造成结党营私,党争的祸害让李存焕不得不顾忌,要知道唐朝、明朝、清朝都遭受到党争的危害,其中明朝灭亡的原因更是因为党争的缘故。
李存焕便下令冯道、长孙承良、杜让平三人负责科举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