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去见父亲,怕爹会逼他“叩头”。
我根本没有法子说服他。两个人一度闹得气氛紧张。
母亲使劲做中间人,游说父亲:“……谁让你当初送她到加拿大?在洋人堆里耽久
了,难免日久生情……人非草木哪。孩子大了,有他们的主张,真与她脱离关系?是我
十月怀胎,辛苦带大的,我不依,那洋男孩蛮礼貌的,有学问……没折,权且敷衍他,
不然怎么办呢。”
父亲长叹,“气数,气数。”
“叫他来吃一顿饭吧,”母亲央求,“大家聚一聚,人家一个人来到这里,举目无
亲,为的也是咱们囡囡。”
父亲不出声。
这对他来说,已是最大的妥协。
过一会儿他说:“将来外孙叫我什么?他还能说中文?嘿,金发蓝眼的外孙,人家
会以为我拣回来的。”
我啼笑皆非。
母亲说:“你越扯越远,现在都不流行生孩子,谁知道他们有什么打算。”
“现在这一代,非驴非马。”父亲大叹世风日下。
“明天好不好?”母亲打蛇随棍上。
“好好。”父亲一副没眼看的样子。
“做什么菜呢?”
“做猪渣好了。”
母亲说:“做咕噜肉、甜酸鱼、杂碎吧。”
“不——准!”又打雷了。
“他不懂得吃好菜呀。”母亲说。
“我懂就行了,”父亲说:“照平时的菜式,弄丰富点。”
我真弄不懂,为什么深通外国文化的父母,对牢洋女婿,会得这么闭关自守,手足
无措。
而彼得也是,他问我:“要不要穿清朝袍子?”
我没好气,“你爱穿就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