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吴淞江东岸,靠近高桥要塞的一座军用码头。来自法兰西的小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来自德意志,但被法兰西宫廷聘用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还有福全斯基亲王的代表席瓦尔神父,一块儿站在皇家太阳号艉楼的甲板上,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一切。
这就是一会儿被一批荷兰人、英格兰人捧上天,一会儿又被另一批荷兰人、英格兰人贬下地的共和大明.一个从古老的“国人共和”体制中找到了活力的古老国家?
看着眼前这种勃发热闹的景象,再想想法兰西那里日益奢靡的宫廷和逐渐陷入贫困的人民,握着栏杆的手,就越捏越紧了。
素来有全才之称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则显得很兴奋,他是个中华文化的粉丝,而且他对共和体制也没什么偏见。毕竟他只是个德意志人,而且也不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还是个“三臣”,先后为美因茨大主教、汉诺威选侯和法王路易十四服务。他这次能来大明,完全是他自己争取来的,为了能来大明就近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他甚至辞去了汉诺威选侯那边的工作,在几个巴黎学术圈的好友帮助下,加入了法兰西的官僚队伍,以“法国造船专家”的名义登上皇家太阳号。
而席瓦尔神父则是三人当中对大明的变化最感到惊讶的.因为他就出生在中国的澳门,在被李中山抓去北京当内务府洋奴才前,一直都在广东传教,太熟悉中国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气质了。
这是一种绝望到麻木的气质.可是不到十年,当席瓦尔在被大明占据的会安(安南)港见到那里的大明驻军、官僚和商人时,他已经完全感觉不到那种没有一点活力的麻木了。
而今天,当皇家太阳号驶入吴淞口的那一刻,席瓦尔神父感觉到的活力已经不只存在于人的身上,而是存在于整个城市,存在于所有的建筑,存在于拥挤的吴淞江水面上了。
短短几年,他们居然就建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