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被他收编的反对朝廷的六镇鲜卑士兵。
桓熙的势力基础则是北方的汉蕃士兵。
唯独桓温不能效仿,因为他本就是与南方的士族合作,才能坐上荆州刺史的位置,他如果屠戮朝堂上的王公百官,必将引得南方各地皆叛。
司马昱等人理解小皇帝的愤怒,但也只能劝说他息怒。
桓温虽然不敢大肆屠戮公卿,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逼小皇帝对他们几个人下杀手的能耐还是有的。
即使司马聃有心想要越过朝议,但三人还是硬生生将他劝住了。
王坦之沉吟道:
“陛下,为今之计,是要推选出一個忠于朝廷,但也能让桓温接受的人选。”
众人闻言,沉默不语。
这样的人物本就很少,又必须有接任豫州刺史的资历,想找到合适的人选更是难上加难。
当年桓温能够顺利接任荆州刺史,是因为他本就官拜徐州刺史,又是天子的姑父,同时和庾翼私交甚笃。
片刻后,司马昱最先提议道:
“陛下,微臣斗胆举荐一人,不知王右军如何?”
王右军便是右军将军王羲之,王羲之在两年前于会稽内史的任上辞官归隐,但如今其实也才五十四岁,完全可以起复为官。
王羲之曾担任江州刺史,这一资历,足以让他接替谢尚,出任豫州刺史。
然而这一提议却招到了王坦之、王彪之的激烈反对。
王坦之出自太原王氏,而王彪之则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王彪之坦言道:
“回禀陛下,吾兄既不愿背叛朝廷,又不愿与儿时的旧友交恶,自觉在朝廷与桓氏之间难以抉择,迫于无奈之下,两次辞官。
“臣恳请陛下,另择他人,否则,若是以吾兄担任豫州刺史,一旦桓温倾其所有,已结欢心,臣只恐吾兄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