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个点,不行的打一个叉。..?
也就是俗称的“可圈可点”。
最后,由主考官根据圈点的数量和自己的喜好排名。
有时候,考生买不通主考官,就会从师爷下手。
混得好的师爷,日子过得可滋润……绍兴师爷就很出名,一些家族代代从事幕僚的职业。
决定是否录取时是糊名,决定排名时拆了卷头,结合考生的综合情况判断。
幕僚属官们拍马屁:“晏珣出身普通,大人定其为案首,是公正取士、为朝廷选拔良才!”
朱衡淡淡地说:“只求不负圣上所托。”
他这么说,众人又是一顿颂扬,官大一级压死人,朱衡比他们大不知道多少级呢。
定下案首,就要定五经魁。
案首通常默认是那一科的经魁,所以《礼记》不用选了,只剩下四经。
“《诗经》一科考的人最多,这个江都曾庆斌,是曾铣的侄子,少年有才名,又家学渊源,可为《诗》经魁。”
朱学政看看曾庆斌的文章,想一想曾铣,点了点头。
“《易经》一科,这个晏鹤年不错。从文章来看,他对《易》研究最深,见微知著、治学严谨。”一个治《易》的教谕说。
朱学政皱了皱眉,晏鹤年的文章确实出乎意料的好,就是年纪大了些。
他向来认为,朝廷取士该倾向于年轻人,取一些年纪大的,容易消极怠工。
何况,此人还是晏珣的父亲。
父子二人都是经魁,会不会让人说他取士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