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他,朱棣和朱高煦则是关注大辂之外的情况。
由于江宁、上元中学的开办,太学已经停止招募小学毕业学子,因此虽然太学外城还有数万学子,可他们或许就是太学最后几批学子。
等他们毕业之后,太学才会不分内外城,成为一个专心研究的地方。
“他们毕业后就是中学的教习对吧,现在数量有多少?”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看着说道:“在校三万六千四百余人,只有四届,每年毕业人数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余人。”
“他们毕业后,会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担任中学教习。”
“朝廷暂时的规划是每省、都司各一所中学,直隶两所。”
“根据新政推行情况,中学需求情况设置中学。”
“上述所说的这几个省,基本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会有大批学子毕业,对于中学都有需求。”
“以太学之中的这三万六千四百学子毕业九成半成为教习来说,他们对应的就是大约三十余万中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满。”
中学并非强制性,所以需要没有大局意识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继续选择供养学子,朱高煦更不准备强制十年教育。
在他看来,小学五年强制教育已经足够,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负担不起那么大教育压力。
当下的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余万贯,占据大明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临界点,因为有太多平民没有读过书,因此一开始招募学生的压力肯定大。
朱高煦暂停对江西推行新政,也是准备多等一年。
他多等一年,辽东和山东、四川这些地方的入学学子就会毕业,后续的生源没有一开始的多,教习就会空闲较多。
这些空下来的教育资源就可以调往江西,从而减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