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效仿的古法。
正式的太学在汉时才开始有,最初只设五经博士,学子称为博士弟子。两汉鼎盛时,太学生曾多至三万人。
唐时开始,才以国子监为最高的部门,下面管理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各种学校。
宋初开始,就只设国子监。是到了庆历新政时,才有了新的太学。内舍生免试,宋代也是这么做的。
现在朱常洛提出了大学、中学、小学的概念,无非还是落脚于那一句“大学之道”,想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上策,让天下官绅“有耻且格”。
但显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包括了各个阶段的生员来源。
朱常洛确实早就想过很多了,包括让朱载堉这个叔祖到京城来。
太学这种老概念被重新用起来,正因为当年它其实更有包容性,其下有许多学科。这个概念既容易被接受,也算得上是大明文教的一个重磅事件,足以向天下官绅表达皇帝重视文教、士绅的态度。
至于朱常洛想在其中微调的东西,在“太学再现”这种级别的事件面前就不算什么了,那不算注意力的焦点,即便注意到了也不过是“复古”。
复古好啊!虽然皇帝复得有点太古了,但多少算是对“新法”的调和不是?
朱常洛笑着回应他们的眼神:“既复太学,自然也要复太常。可设太常大学士一员,主管天下文教,入内阁。这太学学址,西苑尽可留用!大中小三类太学生,朕乐闻三万学子读书声!”
即便申时行这种人也不免心里躁动不已。
国子监才多少监生?
现在皇帝不仅要把整个西苑开辟为太学,还有着收纳数以万计的学子在其中读书的宏愿,更要恢复一个以太常为名的古官职。
太常卿,古九卿之首。如今太常寺卿,只是小九卿之一,管的只是祭祀和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