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志,臣等相继辅佐明君平四海波澜!丹宸既永固,国祚万年青!”
当年,万历皇帝还没有那么消极。相比王锡爵,申时行更了解他。
什么功过?到了此时,大明已经在他儿子手上有了一番新气象。
他只能靠内臣去搜刮到的钱,他的儿子已经有了不同的手腕。天下隐患虽然不少,但优免毕竟是要厉行的,儒学必定是要更新的,大明必定是要中兴的。
儿子比他有着更坚定的意志,有着更成熟的手腕。最不同的是,他儿子有着比他更愿意去应对难题的耐心。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国本该早定,既是对申时行和王锡爵“认错”,也是想大家在他死后不要埋汰他。
让张居正配享太庙,不仅是张居正配不配的问题,也是他自己配不配有人陪祀的问题。
要不然,朱家的太庙里为什么只有太祖、成祖不寂寞?
可这也暗示了:他现在是全力支持儿子把想做的事情做下去的,不惜腆着脸求个有人陪祀的身后名,也借此来激励辅佐他儿子的臣子们。
毕竟有一就有二,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之间,难道九泉之下就好相见?但他们毕竟是共同开创了大明的基业。
所以申时行说,这是他们父子二人一起奋中兴大明之志,这是从隆庆六年他登基重用张居正就开始了的、只是中间多了些波折、最终他又在病重之际做了极为正确决定的一个“连续剧”。
不会有人重点描摹中间那十几年的故事的,那只是柱国忽倾、朝中一时纷乱罢了。
朱常洛第一次回头面向群臣,诧异地看了看申时行。
“……申少师所言正是。父皇与张师父君臣相济,方有皇儿再接再励之根基。”
他称呼着申时行受封的少师之衔,顿了顿之后回过头去对朱翊钧哽咽道:“父皇既有此愿,进贤院和礼部该好生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