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光宗耀明 > 第411章、工业御寒

第411章、工业御寒(2 / 4)

任务目标则是生产力的方面,一如既往。

尤其是考虑到小冰河期已经将至,只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届时才能提供更强的抵抗能力。

就譬如说取暖问题。

由于北方过去一直都是核心区域,所谓中原嘛。所以历朝历代下来,北方如今的植被水平十分堪忧。

相较于烧柴、烧炭,煤当然是综合考虑下来更好的物资。

既是工业所需,也可以尽可能降低对植被的进一步砍伐,多为治河大计贡献一点力量。

贫苦人家自己打柴,这是肯定的。但富贵人家,让他们愿意改用煤,本身也是一个巨大市场。

前提是成本更低、价格更合算、供应更稳定、使用起来体验也更好。

这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煤矿大多埋于地下。在这个人力成本低到极致的时代,采煤比伐薪烧炭难多了。产量规模上不去,平均成本自然下不来。

用煤的习惯倒不是什么问题。以前有叫石炭、铁炭的,现在倒是大多叫煤炭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已经这么叫了。

连唐朝时到这边来的东瀛遣唐使与和尚们都知道:太原城“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

宋朝时,还一度对煤炭实行官卖制度,在产煤地区设官,掌管煤炭开采和销售,向煤窑户和卖煤商人课税。

大明自然也在用煤。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还在他的文集里记载了:捣石炭为末,以轻纨筛之,以梨枣汁合之为饼,燃之可以终日。

杨慎可能用的是高级煤饼,大多数煤饼当然是“煤碎如粉,泥糊成饼”,哪有什么梨枣汁。

这就是“奢侈煤”了,烧也烧得香甜。

坐在乾清宫的暖阁里,朱常洛静静看着放在不远处的炭盆。

其中用的,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