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光宗耀明 > 第443章、人定胜天,何况天子?

第443章、人定胜天,何况天子?(1 / 7)

众人皆知,皇帝不以夫子为圣,只以其为先贤,为“至仁先师”。

此刻却又问他们,夫子何以成圣。

那么说的就不是眼下,是过去这千余年。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夫子真正第一次成圣却是李世民的手笔。

在此前,他的“尊号”原本只是尼父,而后第一次是被王莽加尊为“褒成宣尼公”。此后,又是一路降,“褒尊侯”、“文宣尼父”、“先师尼父”……

李世民让他做了十年的“先圣”,后来又把他“贬”为“宣父”;他儿子李治则仅追封为“太师”,他儿媳妇登基后倒因为国号为周所以抬了抬夫子,追封为“隆道公”。

李隆基第一次封他为“文宣王”,到了宋真宗时,先是“玄圣文宣王”,又是“至圣文宣王”,到元成宗时又加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嘉靖时虽然又给他降为“至圣先师”了,但“至圣”二字至少没有除去。

所以夫子成圣,严格来说是从唐到如今。

其中固然有皇权需要的政治因素,却又基本与科举渐兴重迭,与以文制武的大方略相重迭,还与气学、理学、心学等补丁的出现过程相重迭。

众人隐隐把握到皇帝这个问题的真实用意:尊夫子为圣到底有什么妙用,让权力结构总体趋于稳定?

格物致知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朱国祚先试探着开口:“夫子为圣,君臣自不可背道而驰。儒生知书达礼,忠义仁孝上总要更惜名一些。”

朱常洛不置可否,只看向其他人。

大家自然一一发表看法,意思大差不差。

知道皇帝不是一个讳谈私利之人,眼下谈论的又是在更长的时间里怎么制约军队,皇帝又刚刚说了关键反倒在民政,在民心。

其实都不算啥,当然明白尊夫子为圣对天下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引导和道德约束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