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万历明君 > 第231章 雨凑云集,座无虚席

第231章 雨凑云集,座无虚席(7 / 13)

定查一查自己的钱法执行得怎么样,得到的答复是“各处所铸,十之一二”。

孝宗无奈之下,只能降旨,盘查两京内府以及十三布政司所贮洪、永、宣三朝钱币。

赫然是铸钱搞不下去了,只能赎买祖宗们铸造的铜钱,以期缓解商货流通的疲软。

这当然没用。

直到世宗皇帝登基,才勃然大怒,开始清算旧账,命“户部会同工部,査累朝未铸铜钱,俱为补铸。”

嘉靖六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三十二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行铜钱,钱法在嘉靖一朝续了好大一口气。

到了穆宗皇帝时又乱几年,概因穆宗皇帝着实没甚主见。

南京户部说铸本缺乏,穆宗便停了铸钱。

随后,谭纶又上奏说铸钱乃是藏富之良政,不仅要铸,还要统一制式,不以年号,而统一铸为大明通宝,以便百姓辨识流通。

穆宗皇帝觉得有理,便命出工本一百二十万铸钱。

随后张四维上奏说,别的皇帝都是年号铸钱,到了本朝就没了特色,是不是看不起咱们穆宗皇帝?

穆宗想想觉得有理,又收回了成命。

山西巡抚靳学颜觉得不行啊,说好的铸钱难道就这样不铸了么?当即上奏说,不行也可叫“隆庆通宝”啊。

隆庆皇帝一想,又认可了。

来来回回到隆庆四年四月,高拱终于看不下了。

高老头虽然不懂钱法,但也知道政策不稳定,不利于市场信心的道理,上奏让隆庆皇帝“不许更为多言,乱民耳目”——别想一出是一出了,给老百姓都整糊涂了。

到底是高老头说话好使,隆庆皇帝这才拿定主意,命户部铸隆庆通宝钱二百万文,“自是钱法复稍通矣”。

当然,也只是钱法“稍通”,勉强稳住了市场交易。

私铸泛滥、官钱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