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个朱红笔点。
考场中可以互看答卷,并且如果考官对哪一个考生比较欣赏的话,还会给予额外的关照,让其有机会改正答卷时的错误。
又唐代《尚书故实》有:郭承嘏尝宝惜书法一卷,每携随兵。初应举,就杂文试,写毕夜色犹早,以纸缄裹置于箧中,及纳所宝书帖。
却归铺,于烛笼下取书帖观览,则程试宛在箧中。匆遽惊嗟,计无所出。
来往于棘围门外,见一老吏,询其事,具以实告。
吏曰:“某能换之,然某家贫,居兴道里,倘换得,愿以钱三万见酬。”公悦而许之。
逡巡,赍程试往而易书帖出,授公,公愧谢而退。明日归亲仁里,自以钱送诸兴道。款关久之,吏有家人出,公以姓氏质之,对曰:“主父死三日,方贫,未办周身之具。”
公惊叹久之,方知棘围所见乃鬼也。遂以钱赠其家而去。
这故事讲的是应试举子喜爱一法帖,乃至于随身携带到考场里,考完后拿出来把玩,结果把书法帖当作试卷交上去了,自己的试卷带出来了,正好遇到一个鬼魂帮忙换出来。
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其中的内容也有可借鉴。
下边是宋代的一个故事:王君辰榜,是时,欧公为省元。
有李郎中,忘其名,是年赴试南宫。将返省试,忽患疫,气昏愤。同试相迫,勉扶疾以入。既而疾作,凭案上困睡,殆不知人。
已过午,忽有人掖下触之,李惊觉,乃邻座也。
问所以不下笔之由,李具言其病,其人曰:“科场难得,已至此,切勉强。”再三言之。
李试下笔,颇能运思。邻座者乃见李能属文,甚喜,因尽说赋中所当用事,及将己卷子拽过铺在李案子上,云:“某乃国学解元欧阳修,请公拆拽回互尽用之,不妨。”
李见开怀若此,顿觉成篇,至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