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六十八章 若即若离

第六十八章 若即若离(3 / 4)

(不含分红,但含商品推销),算是大环境也不错的一个原因。

但如果再发展三四年时间,可能因为竞争的原因,车夫们的收入可能出出现‘不增反跌’的情况,到三十年代会呈现一个越来越艰难的状态。

这是陈光良需要考虑的一个事情!

当然,他做不了救世主,只是说在考虑——自己的事业,应该要摆脱对黄包车的依赖,仅此而已!

不过目前长江车行的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

预计从明年开始,陈光良每个月的收益能增长至2500大洋以上,这样一来,他的26700多大洋的债务,才不算负担太重。

这个年代,存款利息一般是八厘(8%),贷款利息一般是(15~20%)。

陈光良的债务,平均利息为18%,所以也是相当的高的。

他现在费尽心思扩张车行,提升每月的分红,实际上全部是贴给‘投资地皮’上了。

但陈光良现在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地皮可能需要三年后,甚至可能四年(1931套现),这相当的占用资金。

假设在增加40~50辆野鸡车的情况下,陈光良明年才有可能偿还所有的贷款和利息。

本质上来讲,陈光良的事业相当于陷入一个‘瓶颈’。

所以,陈光良最近刚刚兴起一个念头——再购入一幅地皮作为投资后,他需要利用智慧,去做一门生意。

这门生意既可以赚到很多的钱,还能提高他在商界的地位,而且条件还得是——‘空手套白狼’,因为他只有很少的本钱。

而且,他手中的地皮,只是作为‘炒地皮’用途,不打算用来投资地产。

这个年代的地产,是按照‘整幢’购买的,不存在分层、分单元。

所以哪怕是鲁迅那样的文豪,在沪市也买不起房子,因为普通的住宅都是开发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