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大明的剧烈变化,不是呆在这个国家中的人是无法深刻感受到的,甚至就算如汤若望般这种外国友人,若是不深入官场,不深入民间,也是感受不到那种变革的大势,更何况远在千里之外的日本。
在如今日本的眼中,大明虽然还是很强大,但那只是在陆地上,在海上,没准萨摩藩的力量都要更加强大。连萨摩藩都对付不了东海三王,更不要说大明了。
和萨摩藩的使节不同,朝鲜的使节团就一直没有回去,而是呆在了会同馆,一直等着明皇的回应。当然,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得通,他们这些人在朝鲜国内其实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他们来大明其实是政治避难的,同时也寄希望于大明,能够帮助他们复国。
此时朝向依然是光海君当政。他是在壬辰倭乱中成为世子继而继承王位的,只不过,他受到明朝承认较晚,因而王位一直不稳,在历史上,天启三年,现在朝鲜使节团的李倧将会发动政变,将光海君赶下台,自己登基。
由于是被废的,光海君没有庙号、谥号,而且朝鲜用明朝的年号,故此,他最终也只得到了一个光海君的称呼。
不过,这个历史上却有了极大的不同。虽然光海君一直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的中立外交政策。只是,这种两面不讨好的策略并不能保全朝鲜,在女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后,皇太极便带着军队入侵朝鲜,从中劫掠三十万人口和大量物资,补充自己的损失。
并且,还逼迫光海君签订下了城下之盟,成为女真的从属之国,而光海君也光棍,他干脆借着这个机会,铲除异己,大肆杀戮对他王位有威胁的亲眷。
他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女真势大,我投降,等到明朝赶跑女真后,我这边杀的也差不多了,有资格继承王位的都死了,大明想不用我都不行,他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想,但行动却出了差错,让李倧带着人跑了。
于是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