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已经流行,不是后人代改的。而且"白放着可惜旧了"不清楚,仿佛已经旧了,使这十二枝宫花大为减色,其实是说"老搁着旧了可惜"。同回焦大骂大总管赖二:"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脚(戚本作"腿"),比你的头还高呢",似带秽亵,戚本更甚。全抄、庚本作"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比较含糊雅驯。第八回宝玉掷茶杯,"打个虀粉",当指"打了个碎为虀粉"。他本作"打了个粉碎"。以上四项与甲戌本第五回的异文性质相仿,都是较粗糙的初稿,他本是改笔。又有俗字甲戌本写法较特别,如"一扒(巴)掌"(第六回),他本作"一把掌";"嘴"(第六、七、八回)他本作"努嘴"。
甲戌本其他异文大都是南京话,如第六回"那板儿才亦(也才)五六岁的孩子,"他本缺"亦"字;第七回"亦发连贾珍都说出来",戚本同,全抄、庚本作"越发"。也有文言,第六回给刘姥姥开出一桌"客馔",戚本同,全抄、庚本作"客饭"(注十三)。
这些异文戚本大都与甲戌本相同,有几处也已经改掉了,与他本一致。但是戚本第七回有吴语,"尤氏问派了谁人送去"──全抄本第五十九回第一页下也有"这新鲜花篮是谁人编的?"他本无"人"字。弹词里有"谁人",近代写作"啥人"。第六十七回戚本特有的一段又有吴语"小人"(儿童)──第九页上,第五行。全抄本吴语很多,庚本也偶有(注十四),显然是此书早期的一个特色。
第六回只有戚本有回末套语,回目也是戚本独异,作"刘老妪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回目"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戚本作"村老妪是信口开河,痴情子偏寻根究底",全抄本作"村老妪谎谈承色笑,痴情子实意觅踪迹"。前面提起过,全抄本此回几乎全部用"嫽嫽",显然是可靠的早本,回目也是戚本回目的前身,"村老妪"这名词是书中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