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外因素考虑进去,所以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只算得上勉强够用。更何况,群岛最西端的中转岛距离纽兰本土大约有7000千米,因此就算轰炸机拥有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要挂载与使用射程超过1000千米的巡航导弹,才能够攻击这座岛屿。
正是如此,6000千米是纽兰空军对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的最低要求。
严格说来,b-1b并不比b-52好多少。
如果使用巡航导弹,受外挂点的限制,以及气动外形的问题,b-1b的作战效率反到不如b-52。
说得简单一点,b-52能使用复合挂架,在机翼下挂载24枚远程巡航导弹,而b-1b最多只能挂12枚。
此外,在对付低威胁目标时,b-1b的作战效率仍然比不过b-52。
b-1b的优势是在低空,或者说依靠低空突防穿透敌人的防空网,摧毁获得重重保护的战略目标。
这也是纽兰空军投资研制b-1b的初衷。
依靠灵敏度极高的无线电高度表,以及极为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还有首次用到轰炸机上的数字飞控系统,以及高翼载气动布局,b-1b能够在距离地面不到100米的高度上,以接近1马赫的高亚音速飞行。
放在10多年之前,这是足以笑傲天下的独门绝技。
可惜的是,等到b-1b进入量产阶段,超低空突防已经成了昨日黄花。
道理也很简单,超低空突防针对的是部署在地面的防空雷达,利用了地球曲率对雷达产生的影响。对于预警机,也就是部署在天上的雷达,地球曲率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
像“指-8c”这样的大型预警机,能在300千米之外发现超低空飞行的轰炸机,并且指挥战斗机前去拦截。
毫无疑问,超低空突防成了死路。
结果就是,纽兰空军只